後勁反五輕運動在台灣環境運動史上有著指標性意義,2015年終於等到政府履行關廠的承諾,只是廠內大範圍的污染土地仍有待整治。如同 《末日松茸》一書提醒要在廢墟中發現希望,呂欣怡老師在今日芭樂文中帶我們走進這片自然資源受剝奪的工業地景,看到在荒廢凌亂、過往被劃為禁限建的緩衝綠帶或公共設施用地之間,如何出現了由勞工階級居民利用零碎建材自行打造的盆栽園藝空間。
後勁的盆栽傳統起於1950年代,有著悠久的歷史,但第一代的盆栽農至今大都已逝,新一代盆栽農年輕時都是工業部門的勞工,具備鐵工、電焊、水泥工、木工等等不同技術,閒暇時以樹樁培育與交易為副業。在其獨特的盆栽美學發展下,盆栽園竟成為反五輕運動最重要的後援「基地」,提供抗爭人力、金錢,與物資。更有意思的是,其所栽培的樹木也反映了這些新一代勞工的生命歷程:他們因為工傷、環境疾病,或只是倦於機械勞動而退出工業部門,但地表回收的樹頭帶給他們新的創意生涯與更廣闊的社會網絡,而這些轉化生機都是自縫隙空間萌芽、繁盛。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868